无障碍

海淀侨联之家

她把“侨”的力量落在一件件小事里——记海淀区曙光街道侨联主席郝家言

日期:2025-06-23     来源:海淀区归国华侨联合会

分享:
字号:        

  郝家言,海淀区曙光街道侨联主席,曾获得北京市万名“孝星”、海淀区优秀义工之星等称号。
  “郝老师,这坡道修好后,真是方便了大家!
  清晨九点,海淀区曙光街道世纪城西区社区会客议事厅楼前,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光斑,五十多岁的雷阿姨开心地和不远处的郝家言打着招呼。郝家言一边笑着回应,一边推着老伴从坡道稳稳走到楼门口,与雷阿姨结伴去参加社区“银龄共话”聊天室活动。
  那是一段不起眼的坡道,藏在社区楼的一角,不过一两米,从台阶改建而来,旧木板混着水泥的坡面,稳稳地承担起了社区轮椅老人和婴幼儿出行的“重任”。
  而它的出现,源于一次“出不去”的难题。那天,郝家言正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伴朱佑文从“聊天室”出来,碰到两位同样腿脚不便的老朋友,正愁着怎么把轮椅抬下台阶。人多力量大,四位老人互相帮忙跨过了这个“阶槛”。但她回头再看那几级台阶,心头却一紧:“如果以后都没劲了,又该怎么办?”
  回去后,郝家言想了又想,查资料、做笔记、收集老朋友们的切实需求……在社区议事厅上,她向物业、社区居委会正式提出了在小区各个出入口修缮坡道的建议。她说:“社区治理讲‘共建共治’,可得有人开口、有人跑腿、有人较真。”
  在郝家言的“开口较真”下,坡道很快修好,不仅轮椅可以顺利通过,推婴儿车的年轻人也点赞不断。面对大家的称赞,郝家言只是摆了摆手说:“能用上得上就好,咱不光是为今天的老人修,更是为未来的自己修。”
  (图为西区社区里修建的便民坡道)
  这不是郝家言第一次为社区“出主意”。从担任曙光街道侨联主席那天起,她就习惯把“侨的视角”带进社区治理。她的理念简单:“侨联不能只是开会、发贺卡,更要把人拢起来、把事办起来。”在她看来,侨界群体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不仅是服务对象,更应该成为治理参与者、组织者、建设者。
  世纪城西区社区“银龄共话”聊天室便是她一手主持十八年的阵地。这里没设主席台,桌椅一摆,归侨、侨眷、居民都能发言。有人拿出旧照片讲缅甸仰光的春节,有人聊社区物业的管理费,也有人谈国际局势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小小一间屋,既是学习空间,也是协商平台。十八年过去,郝家言所主持的“银龄共话”聊天室已然成为了“大家商量着办”基层治理机制的生动实践。
  郝家言总说:“归侨有世界眼光,大家有治理热情,只要搭个台,事就能办。”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形成了归侨带头、群众参与、事务共治的“老年协商机制”——哪怕是修灯、养花、垃圾分类,每个细节都有他们“银发团”的身影。
  疫情期间,她更是没闲着,带领女儿一同参与疫苗接种组织、核酸检测协调,还联络归侨社团捐赠医疗物资、宣传科学防疫。在街道、社区及“侨之家”的组织下,她还和社区“2+1”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一起主动摸排独居老侨情况,确保信息、物资、照料“三到位”。
  郝家言的韧劲儿,不仅体现在社区治理的奔波中,更深深烙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天里。自2017年老伴朱佑文罹患严重脑萎缩、认知行动能力急速衰退以来,生活的重担便沉沉压下。面对最困难时的大小便失禁、无法自主进食甚至狂躁,她没有丝毫退缩。24小时的贴身守护是她的日常:擦洗身体、处理秽物、一口口耐心喂食。她深知思维需要“活水”,便坚持不停地和老伴说话、唱歌,连看电视也成了讲解课堂。这份用爱灌注的坚韧守护创造了奇迹——朱佑文的病情发展远慢于预期,语言能力和情感反应竟出现了积极逆转,久违的笑容和零碎的记忆也如春草般悄然复苏。这份在至暗时刻点亮生命的不离不弃,也为她赢得了“北京市万名孝星”的荣光。
  有人问她:“你都退休了,家里负担又重,为啥还愿意在社区里忙来忙去?”她笑了:“我是侨联的,是社区的一分子,不能光靠干部,大家都得上场。”
  郝家言今年八十岁,她笑起来眼角有褶,但精神极好,说话声音清亮干脆,目前担任海淀区曙光街道侨联主席。丈夫朱佑文是一九五三年回国的缅甸归侨,曾是高级工程师。女儿是退休在家的归侨后代,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担任社区物管会成员,积极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女婿则是国家地震研究领域的专家、海淀区侨联顾问。
  这个家庭,每个人都与“侨”字相关,但又早已超越了标签。他们习惯了低调,习惯了从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把家庭、社区与国家的责任系在一起。
  (图为郝家言与家人的合照)
  郝家言常说一句话:“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这句话不是她发明的,也不是她演讲用的。她是在厨房里一边炒菜一边对女儿说的;是在推着老伴出门遛弯时念叨的;是在给物业提建议、和居委干部说话时重复的。
  城市治理需要规划图谱,也需要一条条“看得见、走得通”的坡道;社区建设需要制度框架,也更离不开一杯热水、一句关照。郝家言没谈什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她就坐在老人中间,递麦克风、唱歌、倒茶、调解邻里冲突。
  而她做的那些小事,最终汇成了服务社会的大事。
  从提出一次建议、联络一次活动,到主持一个聊天室、关心一个身边人,郝家言用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串联起了侨界群众与社区治理之间的互动纽带。她做的不是“大事”,但处处都有“大意”:把“侨”的力量引进社区,把“家”的温度传入制度,把“共建共治”的理念真正落到生活每一天。
  如今,当初那段不显眼的坡道,每天都有人走过。轮椅、婴儿车、老人的脚步、年轻人的陪伴……它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水泥斜面,而是郝家言和千千万万侨界群众,用热心与责任一点点垫高的路径。在北京这座日益精细的超大城市里,像郝家言这样的“侨心”微光,正悄然照亮着更多人的脚下之路,成为现代化治理不可或缺的温暖接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