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新闻纵横

增学位扩资源提品质 海淀八成以上学生就读优质校

日期:2019-06-14     来源:来源:海淀报

分享:
字号:        

  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更是海淀的“金名片”。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区,海淀的教育体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海淀区小学就近入学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初中就近入学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截至2018年9月,海淀全区小学在校生达170238人,初中在校生达59629人。中小学在优质校就读比例达83%,比2012年提高25%。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提升至99%和97%,惠及近20万中小学生。

  海淀区持续聚焦党中央提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老百姓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难”等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举措,增学位、扩资源、提品质,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连成了片,更多学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者。

  30所优质校“带团”腾飞 

  今年5月11日,海淀区宣布正式成立两大教育集团: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深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此前,已有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等近30所优质校牵头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

  作为较早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的地区,近年来,海淀区尝试了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薄弱校、实施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实践,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位于海淀东北部的西三旗、清河地区紧邻昌平,两地百姓“上好学难”的呼声一直都很高。为支持北部新区建设,海淀区通过“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新校”等形式,推动两个地区教育提质升级。2016年9月,根植于北京十一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十一龙樾实验中学开学招生。2017年7月,清华附中承办上地中学、清河五小,形成上地地区连片优质教育资源。2018年,清华附小又承办了清河一小,并将该地区一所小区配套学校纳入一体化管理,新扩增学位300个,彻底缓解了当地的“择校热”。

  在海淀南部、中部地区,原卫国中学和原翠微中学合并,由人大附中承办,设立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人大附小承办亮甲店小学,北大附小承办肖家河小学,在优质校的带领下,几所薄弱校在短时期内就实现了快速腾飞。

  山后薄弱校变身“热饽饽” 

  原温泉二中是海淀山后地区的一所薄弱校,与海淀山前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明显。为了缩小山前山后的教育水平差距,2017年8月,该校在海淀区与法国凡尔赛学区的友好合作项目中,正式更名为北京中法实验学校。

  这一更名不要紧,曾经的“落后校”一下成了“香饽饽”。北京中法实验学校以法语为第二外语,开展特色教学和人才培养。该校还与中关村三小建立“学段联盟”,小学部由中关村三小派驻教学管理人员和班主任队伍,承担管理工作。

  中法实验学校校长孙继刚说:“通过中法合作项目,在法国老师的影响下,中方老师变化很大,能主动将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而与中关村三小合作,也让小学部一下子成了本地区百姓入学选择的大热门。”

  近年来,为了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的问题,海淀区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通过新建、委托承办、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帮助一批学校高起点发展或实现更新突破。

  按照“市区共建”优质校的新模式建立起来的首师大附中北校区,由于与本部在师资、教研、招生、学籍、课程上实施统一管理,同样也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据该校区执行校长刘明表示,学校从去年开始招生,能为当地扩增优质教育学位1200个,今年他们计划招收160名初一新生。

  截至目前,海淀已在北部地区建成上地实验小学上庄校区、翠微小学温泉校区、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清华附中永丰学校、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首师大附中北校区等一批优质学校。未来海淀区将进一步优化“南北同步、优质均衡”的城乡教育格局,有效促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此外,海淀还在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和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学之间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打通小初衔接,既能缓解家长的择校焦虑,又为探索学校育人模式改革创设了条件。截至目前,海淀区已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0所,在20对中小学之间建立了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机制,教育资源结构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记者 聂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